首页

女主黄金调教女奴

时间:2025-05-29 03:37:37 作者:从“中国游”“中国购”看中国经济热力 浏览量:30192

  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?题:从“中国游”“中国购”看中国经济热力

  新华社记者樊宇

  近期在社交媒体上,“带空箱子去中国”的实用小贴士引发热议。从“中国游”到“中国购”,“旅游+扫货”的体验让外国游客直呼“真香”。

  价优物美的商品、方便快捷的支付、“即买即退”的离境退税……随着“中国游”的便利性和吸引力不断上升,游在中国、购在中国成为越来越多国际游客的新选择,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旅游购物的热土。从政策红利、产业实力到文化魅力,“中国热”让世界看见一个开放包容、充满活力的现代中国。

  “中国热”的吸引力源于政策推力。从持续扩容免签“朋友圈”、优化境外游客支付环境到提升离境退税便利度,中国用实打实的政策,向全球游客发出盛情邀约。日前,中方决定对巴西等南美5国实行免签入境政策,中国实行单方面免签政策的国家由此增至43个。外卡POS机覆盖率提升,支付宝、微信等移动支付的“外卡内绑”和“外包内用”能力不断迭代,让不少地区实现了“碰一下”即可支付。中国还在退税政策上持续发力,将离境退税“即买即退”服务措施从试点推广至全国,下调离境退税起退点,优化离境退税商店布局,提升退税商品供给水平等。一系列便利措施传递出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鲜明态度,推动“中国热”持续升温。“五一”假期,外国人出入境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3.1%,银联、网联处理境外来华人员支付交易笔数、金额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44.86%、128.04%。阿联酋通讯社报道说,中国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旅游消费目的地,不仅促进了中外经贸人文交流,还能实现国内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。

  “中国热”折射出“中国制造”的品质内核。近年来,外国游客来华的购物清单不断拓展,从服装、食品到手机、翻译器,从小家电到智能家居。“中国制造”的高新技术含量显著提升,在全球市场更具竞争力,也吸引外国游客持续来华“淘好物”。手机、电脑、智能穿戴设备、无人机等成为“反向代购”热品,不仅体现了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,也体现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。从服装鞋类到电子产品,从平价日用品到高端奢侈品,中国消费品市场的品类之丰富、选择之多元,吸引着外国消费者纷至沓来。外国游客们在行李箱里满载商品,是对“中国制造”投下的“信任票”,也是对中国发展的认可。马来西亚《星洲日报》说,外国游客在感受“中国制造”高质量、高性价比的同时,也在触摸中国发展脉搏。

  “中国热”还得益于中国文旅融合发展的深入实践。除了传统的丝绸、茶叶、瓷器等商品,现代国潮、文创产品以及科技好物正成为外国游客的新宠。中国文旅业态升级,推动旅游与文化、科技等跨界融合,不仅推动“中国制造”走向国际舞台,也让外国人在沉浸式感受中国文化魅力的同时,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他们或漫步北京中轴线,或在西安体验汉服妆造、在云南饱览民族风情,或在深圳科技园区体验“未来感”。不少外国游客因为热爱中国文化选择赴华旅游,也因旅游得以更进一步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国发展的脉动。美国《环游世界》杂志说,凭借深厚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城市魅力,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游客的理想目的地。凭借更优质的产品供给、更多元的消费场景和更便利的服务,“中国游”吸引力还在上升。

  产业升级厚积薄发、消费生态日益多元、对外开放持续扩大……这些因素共同作用,成为中国接住世界“流量”的密码,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。在全球化遭遇逆流、保护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,中国坚持用更大的开放、更深的合作来拓展机遇,也向世界证明,真正的经济安全来自深度互联而非彼此隔绝。可以说,“中国游”“中国购”的意义超越了经济层面,为国际交流和互通增添了新注脚。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一名尼日利亚奥运选手兴奋剂阳性被通报

与当天大河扬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20世纪九十年代,利津水文站几乎年年遭遇断流,1997年断流时间长达226天,断流河段上延到距离河口780公里的河南开封。

“十大公民举报案例”专题展播完整版

5月9日至10日,朱是西率南阳市党政企考察团赴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考察;5月11日上午,率南阳市党政企考察团赴安徽省亳州市考察。朱是西在两地的考察重点皆为中医药产业。

前三季度新疆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近三成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”。守正创新,以“中医药+”深入挖掘伟大宝库中的精华,推动古老中医药融入现代社会,将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,开辟人类健康事业的新图景。(王君平)

四川:持续推动全省21万余名五级人大代表进家入站

文明“和而不同”。北京语言大学“一带一路”研究院、世界汉学中心博士后范狄(Dario Famularo)认为,不同文化间要想和谐相处,关键在于找到共通之处,建立对话机制。

国庆假期即将来临 文旅部发布五点出行提示

有记者提问:我们注意到,近来国际媒体出现了一些批评中国经济的论调,包括对中国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能力表示怀疑,认为中国经济陷入困境,2023年增长乏力,2024年将会更加糟糕。与此同时,有更多积极正面声音,认为在全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,中国经济增长超出预期,证明其经济治理是有效的。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?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